从广东看中华文明起源,《穿越磨刀山》以AI技术开拓考古新视野

       纪录片《穿越磨刀山》的问世,标志着AI创作在纪录片领域的落地生根。

 

 

       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纪录片创作也不例外。

 

       作为国内首个大量使用AI参与制作的纪录片,《穿越磨刀山》运用当前最新、最热的数字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概念,复原远古“磨刀山人”,揭示了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让更多人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该片由中共云浮市委宣传部出品,哔哩哔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浮融媒(集团)、云浮市影视服务中心等联合出品。

 

      《穿越磨刀山》的问世,标志着AI创作在纪录片领域的落地生根。这不仅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的致敬,更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歌。   

  

       该片凭借创新的手法、深邃的内涵、丰富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交融之美,进而为纪录片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引领了新的潮流。

 

▍以工具对话为纽带,AI复原“磨刀山人”    

 

      与以往同类型纪录片“就古说古”方式相比,《穿越磨刀山》不再是简单地揭示考古发现,而是通过先进的数字人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成功地重现60万—80万年前的史前人类形象,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观性、沉浸式体验。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总制片人邓培贤表示,最初的创意来自2021年下半年,彼时ChatGPT人工智能大模型还没有轰动世界、“元宇宙”“数字人”的概念也才刚刚出现,云浮市委宣传部很有远见地提出希望运用最新的技术潮流去打造一个“最古老”的IP——“最早的广东”。

 

      80万年前的原始人跟元宇宙、人工智能,看起来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更是匪夷所思。

 

       “经过前期长时间的调研和思考,终于找到灵感:对于考古这类先天内容容量有限的题材,建立虚拟世界正好为内容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无穷的想象力,而日臻成熟的数字人和人工智能技术让一切变得可能。”他的这一思路不仅解决了IP打造核心抓手的问题,“跳出考古做考古”会带来新鲜的内容感,而前沿技术新颖的形式感和话题性也有利于一个对全国观众来说几乎“零”认知的“磨刀山”出圈。

 

       于是,在云浮市委宣传部的全面指导和直接推动下,最终敲定了一个亮眼的方案:邀请国内相关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一起,复原彼时还是国内第一个史前人类,建立“他”的生动内容世界,并将这一过程拍摄成一个纪录片。

 

       尽管其团队近年来一直坚持内容与技术“两条腿都走在前沿”,但这件事毕竟从未有人做过,总导演郑凌昆经验丰富,先后担任核心主创的作品包括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这!就是灌篮》、纪录片《天路》等,团队这些年一直也是《国家宝藏》1—4季的编剧团队,在此领域积累颇丰,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需要学习很多。

 

       “我们做这个片子,相当于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跟以前我们做过的所有片子都不一样,需要内容人员与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因此需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郑凌昆透露,“AI技术帮助我们解决了画面呈现上的一些难题,尤其是在还原几十万年前的场景时。”

 

       两年间,创作团队在人工智能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一直紧跟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最新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从海量的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出“磨刀山人”的立体形象。至此,最早的广东人的面貌第一次被揭开。

 

       数字“磨刀山人”引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频频互动:“这长相和广东人还是很符合的”“看封面还以为我爷爷”“佛山好多老人都这个样,颧骨明显下巴尖尖的”“早期靓仔”“这很广东”……

 

 

      “磨刀山人”数字复原技术让普通人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直接观察和理解广东地区早期居民的外貌特征。

 

       磨刀山遗址发现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表示,这一数字技术还原的“磨刀山人”让考古成果更形象、更生动,拉近了公众和相隔几十万年的远古历史之间的距离。

 

       纪录片《穿越磨刀山》作为一部从主题、概念到实践都非常“人工智能”的纪录片,成为一次跨学科考古文化挖掘、文化数字化赋能的全新实践。郑凌昆对「广电独家」说,“AI技术为纪录片制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我们将继续尝试AI技术与纪录片的结合,以更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史前人类,以探索人类演化的奥秘。”

 

▍跨学科呈现考古发现,揭示岭南文明独特性

 

     “这部作品更多的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郑凌昆对「广电独家」表示,“岭南探源工程是一个长达12年的系统工程,分为3个阶段。我们的纪录片聚焦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百万年前的人类史。

 

       磨刀山位于中国广东省的粤西地区——云浮市郁南县,是岭南地区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早期人类活动的证据,包括工具、火候痕迹和骨骼化石等。正如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熊增珑教授所言,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的意义重大,触及人类的存在本质、文化认同、历史连续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层意义。

 

 

       为给受众构建一幅更为准确、全面的人类发展历程图,《穿越磨刀山》创作团队与高校、省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包括年代学、古人类学、古DNA、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数字化等方面,邀请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多名专家学者就早期岭南地区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土壤等进行分析,提炼出旧石器时代广东先民的三大生存密码,让观众能够从多角度理解人类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跨界合作为本片的学术深度和权威性提供坚实保障的基础上,《穿越磨刀山》创作团队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揭示考古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引导观众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对考古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比如女童遗骸的蹲坐姿态,让受众不仅了解到古代祭祀文化的具体形式,还深入认知这种文化背后的信仰和观念,为大众认识早期人类的起源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穿越磨刀山》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广东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这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纪录片,也是一部让我们对中华文明有更深理解的纪录片。

 

▍考古题材青春化表达,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磨刀山人”——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模糊身影的人物,他的故事和形象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支离破碎。AI技术的介入,为这一历史谜团的解开提供了新的可能。

 

       除了深入挖掘岭南地区百万年前的人类历史,为观众提供一个窥视人类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窗口,引发对人类身份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外,纪录片《穿越磨刀山》还以青春化的表达方式、去中心化思维的发行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截至目前,《穿越磨刀山》在B站纪录片频道首发,并相继在新华社、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国内平台以及GDToday、港澳ONE、GBA Life Style等海外账号上播出,使得纪录片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拓展,也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该片在B站单集播放量已超300万,评分9.9分,是哔哩哔哩平台评分最高的纪录片之一;截至目前,新华社B站账号发布的“精华片”《最早的广东人来自哪里?》播放量超130万,取得该账号播放量历史纪录前5%的成绩;相关内容在微博覆盖用户超1.89亿,实现#磨刀山中国首个AI作画大赛##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来自80万年前##广东人的历史多了几十万年#等7个微博热搜,相关话题加总阅读量超2103.2万……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和关注度,也展示公众对于广东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更充分揭示这部纪录片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纪录片《穿越磨刀山》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热烈的反响,还有一个原因:其以年轻化的方式展示广东地区的历史文化,紧扣工具与人类演化的主线故事,将考古的过程与结论以更轻快的提问、解密等方式呈现,与当代人生活相关联,让考古文化通过更有互动性、更吸引Z世代的方式得以展现与传播,从而让观众对于广东人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上线后,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主办,云浮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6月2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通过“磨刀山数字人”的发布将议题设置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获得广泛关注。  

 

 

      《穿越磨刀山》作为一部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型纪录片,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重磅推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片以生动的故事和严谨的历史考证,呈现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是纪录片创新的典范。

 

【来源:广电独家】

 

 

 

 

2024年8月2日 14:15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行业观察    行业动态    从广东看中华文明起源,《穿越磨刀山》以AI技术开拓考古新视野
收藏